人人都説美國基礎教育低水平,憑什麼獲得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之稱?
然而到了高等教育階段,我們的教育成果卻截然相反。
我們的教育真的是有效的嗎?或者説我們缺乏的和扼殺的,究竟是什麼?
説到中美教育的差異,一個看起來是悖論的現象特別引起我的濃厚興趣:
一方面,中國學生普遍被認為基礎紮實,勤奮刻苦,學習能力——特別在數學、統計等學科領域——超乎尋常,在國際大賽中屢屢摘取桂冠,將歐美髮達國家的學生遠遠甩在後面。
另一方面,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整體地位不高,能夠影響世界和人類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陳,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難怪錢學森先生會發出最後的拷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與此類似的另外一個看起來也是悖論的現象是:
一方面,美國基礎教育質量在世界上被公認為競爭力不強,就連美國人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和其它國家——特別是和中國、印度相比,美國學生在閲讀、數學和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在各種測試中的成績常常低於平均值;
另一方面,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獨步全球,美國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始終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
一個水平很低的基礎教育卻支撐了一個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也許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弔詭的現象之一。
在通常情況下,就整體而言,優秀學生的基數越大,未來從中湧現出優秀學者的可能性就相應越大。然而,當下的中國教育正在驗證我們的擔憂:優秀的學生和未來優秀學者之間的相關性似乎並不顯着。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我們就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是有效的嗎?這也促使我們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有效的教育?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幫助人們實現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來越多的我們——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已經漸漸忘記了教育的目的。恢復高考以來的三十多年裏,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累,卻很少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奔跑?
教育似乎正在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師上課是為了謀生;學生上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國家規定,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是為了通過上一級的考試;校長看上去像是一個企業的總經理等等。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科舉制廢除之後,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的顛覆性變革,中國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語言、學制和評估體系。這一源於特殊歷史環境下的教育體系尤其強調功利性的一面,即教育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某種問題而存在的:教育為了救國;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的工具和基礎等等。
到了當代,教育更加呈現出相當顯着的工具性特徵:學生們希望通過教育獲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她)們能夠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增強他(她)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進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如果教育不能幫助他(她)們實現這些目標,他(她)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教育——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讀書無用論”漸漸開始抬頭的思想根源。
反觀美國,其教育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着於公民教育背後的產物。越是優秀的教育機構,越強調教育對人本身的完善。即使是公立教育機構,也依然把提高本州島人民素質作為最根本的教育目標。
是為了尋找“原我”以不斷完善自身。也就是説,他們認為,知識非他人所能傳授,主要是學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自我領悟的。
所以,在美國課堂裏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教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的閲讀、思考和寫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誦什麼東西。
美國學校教育是一個觀察、發現、思考、辯論、體驗和領悟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資料、得出結論的技巧和知識。雖然他們學習的內容可能不夠深不夠難也不夠廣,但只要是學生自己領悟的知識點,不僅終身難以忘記,而且往往能夠舉一反三。
從教育的目的和教學方式出發,中國和美國關於“教育有效性”的理解可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對於當代中國而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在於如何把價值觀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過程之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統一的高考錄取體制對基礎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以及社會外部環境的變化,教育的過程正在逐步被異化為應付考試訓練的過程。
目前,這個過程正在向低齡化階段發展。由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比拼心理,對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正在進入歷史上最狂熱焦躁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孩子從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樂,不快樂的時間一再提前。教育提供給人們的,除了一張張畢業證書外,越來越難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靈的平和。反社會的行為越來越嚴重。
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下決心通過大學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來逐步扭轉這一局面。然而,當下的社會輿論環境、公眾對於教育公平的簡單理解和憂慮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會文化心理,都進一步強化了教育過程中對“選拔進程的負責度與選擇結果的公正性”的非理性追求,進而加大了改革所面臨的阻力並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
此外,正如儲蓄不能直接轉化為投資一樣,上學也並不意味着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學生所具有的紮實的基礎知識如何轉化為提供創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撐,也是中國教育界所面臨的另一個嚴峻的挑戰。
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們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上學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認識到你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
這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所面臨的真正挑戰。和上哪所學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來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更為重要和根本的目標。迴避或忽略這個問題,只是忙於給孩子找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老師,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這些都是在事實上放棄了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責任。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遊戲,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配置更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一旦通關完成,遊戲結束,人生就會立即面臨無路可走的境地。
人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是遠方的一座燈塔,能夠不斷照亮前方的道路。
版權聲明
本欄目文章內容及案例圖片均為愛無界或愛無界會員原創作品,版權歸廣州愛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會員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及引用,剽竊必究!
相關閲讀
如何判斷美國男人認真交往?10個不可忽視的真誠信號與避坑指南
紐約的摩天大樓下,硅谷的科技園區裏,美國男性的熱情直率常讓人誤以為“約會即承諾”。但對於以婚姻為目的的中國女性而言,識別對方是否真正認真,需要穿透文化差異的迷霧,從行為模式、時間投入到法律準備層層解碼。本文結合美國婚戀文化特質與真實案例,拆解美國男性從心動到婚姻承諾的核心行為邏輯。
解碼美國男性戀愛中的肢體語言:從瞳孔到腳尖的11個愛情密碼
當他的右手小指在咖啡杯上無意識摩挲,或是突然調整座椅讓膝蓋朝向你的45度角——這些細微的肢體信號,正是美國男性在跨文化戀愛中傳遞情感的真實摩斯密碼。掌握這些非語言線索的破譯術,能讓你穿透文化隔閡,精準捕捉關係升級的關鍵時刻。
美國男性戀愛禁忌行為全揭秘:跨國交友中的12個致命雷區
國際婚戀中,某些看似無心的舉動可能讓美國男性瞬間冷感。文化差異放大的禁忌行為,如同隱形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摧毀來之不易的跨國情緣。掌握這些潛規則,能讓你在東西方的愛情博弈中精準避險,將文化鴻溝轉化為獨特吸引力。
美國男人送禮物的習慣解析:從星巴克到訂婚戒的文化密碼
跨國戀愛中,一份恰到好處的禮物可能成為關係升級的催化劑,而文化誤讀的贈禮卻會引發信任危機。美國男性在不同戀愛階段的送禮邏輯,隱藏着判斷誠意、價值觀甚至婚姻意圖的關鍵信號。掌握這些潛規則,能讓你在拆開蝴蝶結的瞬間,同步拆解出他的真實心意。
美國男性喜歡的約會地點解碼:從咖啡廳到攀巖牆的文化心理學
當約會軟件彈出新消息提示,屏幕那端的美國男士提議在射擊場見面而非高檔餐廳——這或許不是奇葩要求,而是深諳美式約會心理學的聰明選擇。理解不同約會場景背後的文化邏輯,能讓你在跨國戀愛中快速建立共鳴,將地理座標轉化為情感升温的催化劑。
如何與美國男人初次約會?跨文化吸引力的5個黃金法則
當咖啡杯裏的冰塊開始融化,你對面的美國男士正用期待的眼神等待迴應——初次約會的每一秒都充滿跨文化挑戰。亞洲女性常因一個握手力度、一句玩笑話的分寸錯失潛在良緣。掌握以下實戰策略,讓你在初次約會中精準傳遞魅力,將文化差異轉化為獨特吸引力。
美國男性學歷與婚戀成功率關聯研究:跨文化擇偶的深層邏輯
在國際婚戀市場中,美國男性的學歷背景不僅影響着他們的職業軌跡,更深刻塑造着其婚戀觀念與長期關係穩定性。常春藤博士與社區學院畢業生在擇偶標準、溝通模式乃至婚姻決策上存在系統性差異。理解這些關聯性,能幫助你在跨文化戀愛中精準匹配價值觀,規避因教育背景差異導致的隱性衝突。
美國單身男性收入對戀愛影響全解析:從約會到婚姻的財務密碼
跨國戀愛中,美國男性的收入水平不僅關乎生活品質,更直接影響着關係的發展節奏與穩定性。年收入5萬與50萬美元的美國男性,在擇偶標準、約會模式乃至婚姻規劃上存在系統性差異。理解這些財務密碼,能幫助你在文化差異中精準識別誠意對象,建立健康可持續的跨國關係。
美國男性分手原因深度解析:跨文化婚戀中的8個高危雷區
當跨國戀愛遭遇突然終結,許多亞洲女性常陷入困惑:"明明上週還計劃度假,為何他突然説需要空間?" 美國婚戀研究機構數據顯示,68%的跨國關係破裂源自文化差異下的認知錯位。理解這些潛藏的分手誘因,能幫助你在關係中及時校準方向,守護來之不易的跨國情緣。
美國單身男性戀愛進度節奏解析:從約會到承諾的時間軸與關鍵信號
跨國戀愛中,美國男性的情感推進速度常讓亞洲女性感到迷茫——約會三個月仍未確定關係是否正常?每週見面兩次算進展過快嗎?掌握美國婚戀文化中的典型進度節奏,能讓你精準識別對方的情感投入階段,在正確時機推動關係升級。

愛無界國際交友首創“中西方教練式服務”,引進美國、澳洲、歐洲等西方知名情感教練,全程融入西方文化思維,為愛無界會員審核英文介紹檔案、挑選符合西方審美的形象展示照片……為渴望通過跨國交友尋找愛情的女性提供專業的情感指導、形象打造、翻譯服務、簽證辦理服務、國際理財服務等8項服務。本着“真愛無國界”的理念,致力於為中國單身女性提供專業、高端的跨國交友指導服務,愛無界團隊不斷開拓西方發達國家的優質男士資源,成為業界成功率最高的交友服務指導機構!
1家總公司
廣州愛都公司
2家國內分公司
香港分公司
海南分公司
2家國外分公司
澳洲分公司
美國分公司
7位外國教練 60人國內外團隊
優質豐富的海外男士資源
成功會員遍佈海外發達國家